一、积极财政政策背景分析
研究目前我国所实施的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必须结合国际时代背景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国际经济形势的剧变是这两轮财政政策背景。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各国实体经济,2008年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世界性金融危机从而又传导于各国实体经济。此次危机传递的独特性促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2008年发生了3次变动。其次,国际经济下滑态势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无论是以美欧日为代表的高失业、负物价型经济,还是以俄罗斯、墨西哥、部分东欧小国为代表的负增长、高物价型经济,以及以印度为代表的高增长、高物价、高失业型经济,世界经济仍未走出谷底;通过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阶段,我们更应当以“周期性”的视角分析目前的危机,切忌用短期数据对经济形势进行判断。目前我国对外依存度已达50%,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颇大,“企稳回升”的判定应慎用。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具有联动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然会影响经济走势,各国政策可以同向也可逆向。在危机爆发初期各政府达成“救市”的共同意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政府的观点逐渐分化。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需维持一段时间。
二、积极财政政策特点分析
本轮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三大特点。首先,减税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根据计划我国政府减税5500亿元,出口退税6000亿元;与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实施的财政政策相比,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外,新增了增值税转型、下调车辆购置税、单边征收印花税、上调个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其中不仅有政策性减税更具有税制优化型减税政策。其次,注重结构调整。财政投资主要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灾区建设、医疗改革、住房保障、技术创新等方面,而竞争性项目则占少量资金。另外,财政支出扩张度高。2009年财政部安排预算赤字为9500亿元,占同期GDP的2.5%,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5%-16%。总体而言,中央财政面临的风险较大。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动性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联动性,需要协调运用两种政策。首先,财政政策承担货币政策的成本。以利率为例,扩张性货币政策下降低贷款利率,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下降,进而银行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都会减少;汇率亦如此,在人民币升值后,为了推动外贸,我们便以出口退税政策为支撑;其次货币政策支撑财政政策。以房贷利率为例,房贷利率下调,推动房屋成交量增加,交易税等收入增加,进而支撑地方财政。正由于此种联动关系的存在,各国在危机爆发后首先重点运用货币政策辅之以财政政策,过程中,逐渐重视财政政策。针对目前各国所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币值的稳定性受到质疑,但就我国经济状况分析,由于我国目前经济供应量较大,产能体系健全、产能宽松,短期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四、减税政策问题分析
全面把握结构性减税问题。首先,结构性减税要减的是不公平的税负,合理的税负还要保持,该增加也要增加。在本轮税制改革过程中,流转税和所得税都有大动作,资源税和财产税改革基本没动。有必要适时改革资源税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资源税计税方式,把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同时,我国也应研究建立环境保护税制,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外部负效应成本,形成环境保护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处理好减税与补贴的关系。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正在扩大政策补贴支出规模,比如家电下乡补贴,2009年2月1日起补贴范围又扩大到空调、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等。当前政策性补贴的特点是从刺激消费角度着手保增长。政策性补贴和减税本质上具有同等功效,都是让利企业,前者的优势是针对性强、范围窄,后者的优势是普惠,直接拉动整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现在采取的税额式减税和税基式减税普惠作用至为突出。但是,现在必须注意有效利用这两个手段。至为关键的是,当我们已经大幅度减税时,就要充分考虑控制政策性补贴范围的扩大。也就是说,政策性补贴只能用在个别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明显、事关基本生活消费、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增长的产品生产和流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