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院部分研究成果摘要
一、发表在学校B级以上期刊的部分学术论文
1.《政务新媒体与灵活就业发展:来自开通政务抖音的证据》(作者:杨健鹏、梅思雨、梁若冰,《世界经济》2025年第9期)
主要观点: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流量主阵地正从传统的政务微博等向政务抖音转移。本文将政务抖音与灵活就业结合起来,基于手工整理的商事抖音数据和工商全样本登记信息,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商事抖音如何影响个体工商户这一中国最大灵活就业群体的进入行为。研究发现:市级商事抖音开通使得区县层面的个体工商户注册数量显著增长;通过政策普及机制、案例警示机制、公众检举机制为个体工商户发展赋能,是商事抖音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作品质量指标如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数量,和账号经营指标如粉丝数量、更新频率、互动情况会影响效应强弱。本研究对于促进政务新媒体规范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变迁》(作者:刘仁济、杨得前、许露,《科研管理》2025年第9期)
主要观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政策工具对于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并以1978—2022年国家颁布的362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工具Nvivo14的编码与统计功能,分阶段考察了其政策目标与政策环境的变迁历程、政策工具使用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创新价值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变迁因势而变,大体经历的是一段政策目标逐步从“零散”走向“体系”,目标分布呈现出“极不均衡→较不均衡→趋于均衡”式演进,政策效力层级持续提升的变迁历程;(2)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与分化特征;(3)政策 工具的使用同创新价值链环节存在结构性错配。本文的政策启示是:下一步应注重因时因势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缓解其结构性不平衡与分化;推动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创新价值链环节均衡匹配。
3.《失败容忍何以激励企业研发迎难而进?——基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视角》(作者:杨健鹏、张晗雨、梅思雨、梁若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年第9期)
主要观点:应对大国经济博弈下的技术竞争,中国亟需突破“卡脖子”瓶颈问题,如何激励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备受关注。在攻关难度边际递增的情况下,失败容忍制度正日益成为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基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质审查这一情境,本文首次探讨了失败容忍在促进企业研发“迎难而进”中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税务部门增加对于失败项目的容忍程度将促使企业提升研发强度,且效应大小与技 术复杂度相关联。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行业,失败容忍改革的推行使得技术复杂行业的企业在研发强度上发生更为显著的提升。影响机制方面,改革提升了研发费用参与加计率,降低了实际税负率,并改善了研发积极性和研发资源配置。技术复杂度更高的发明专利和自主投资额度较大的独立专利由此显著增加,专利质量亦明显提升。本文研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启示意义。
4.《互联网创业区位与孵化器建设的时空适配研究》(作者:郭嘉仪、张庆霖,《科研管理》2024年第7期)
主要观点:随着互联网创业蓬勃兴起,掌握互联网创业的孵化需求,是优化孵化器供给、解决同质化建设问题的关键。本文从互联网创业孵化需求及其空间特征着手分析,刻画以广州为典型事实的互联网创业时空演化特征,以基准回归辨析影响互联网新创企业区位决策的主要外部因素及其效用程度,以异质性回归识别不同特征企业对不同特征孵化环境的选址偏好。研究表明:(1)尽管互联网有“去空间化”特性,但互联网创业随时间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更明显的集聚状态,集聚强度也在不断增加。(2)对互联网新创企业而言,孵化环境红利依然存在,但有结构性差异。(3)互联网创业存在新颖的种群集聚效应,虚拟集聚接入条件、宜居宜业环境等成为创业选址的重要偏好因素。(4)互联网创业对专业性孵化器需求不断加大,在专业孵化环境中互联网初创企业能从融资及细分行业集聚中获得孵化红利。研究发现将为互联网经济布局和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建设提供启示。
5.《组织权威与效率:视频会议的纵向协调机制及其运行逻辑分析》(作者:叶林、张俊、邝艳华,《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4期)
主要观点:有别于传统的现场会议,视频会议不受工作时间、参会规模、召开次数的限制,具有更强大的穿透性、更广泛的覆盖面、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更节约的资源耗费,通常由多层级的政府部门参加,推动政策的逐级落实。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二手数据分析,对视频会议的基本情况、涉及内容和运行机制展开分析,从权威和效率的视角深入剖析其中的纵向协调逻辑。在政策执行不同时期召开的视频会议中,政策执行早期的动员会叠级传达信息,避免效果层层衰减,推动政策形成,增强可信承诺;政策执行中期的交流会树立执行标杆,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相互借鉴;政策执行后期的督办会安排后进发言,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监督问责。视频会议并不是将会议简单地挪到线上,对其创新性和局限性的探讨,能够分析其如何调试纵向协调机制,以达到传递权威、提高效率、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
6.《主动选择与被动反应:主权债务对财政政策周期性的影响研究》(作者:龙腾、王海军、孟万山,《国际金融研究》2025年第10期)
主要观点:债务风险制约着财政政策逆周期操作空间,是周期性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阻碍。本文使用1993—2022年全球7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研究了主权债务对财政政策周期性的影响机制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主权债务占比每增加1个单位,执行财政政策顺周期的可能性降低1.2%~3.4%。然而,在特定的风险溢价区间(39%~113%),主权债务会增强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征,促使政府从逆周期的“主动选择”转变为顺周期的“被动反应”。此外,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贸易开放度有助于提升主权债务对逆周期财政政策的正向影响,使国家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更易实现财政政策的主动目标。本文为理解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7.《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税收制度的若干思考》(作者:于海峰、李淑一、王星博,《税务研究》2025年第7期)
主要观点: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新业态展现出新产业模式、新技术驱动、新就业形态、新治理需求等特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给现行税收制度带来了“破窗”性挑战。本文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与实践联动、统筹激励与约束、促进税收公平、提高税收效率等四项关键原则,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框架,旨在促进新业态的规范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8.《数智时代我国增值税制度和征管的优化》(作者:李林木、蔡欣荣、李振宇,《税务研究》2024年第12期)
主要观点:在数智时代,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增值税制度和征管的优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智时代优化我国增值税制度和征管的基本思路:一是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应税纳税人和免税纳税人;二是进一步增加征收对象,将数字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三是短期内维持三档比例税率,中长期可按年应税销售额适用累进税率;四是全面实施一般计税方法,简并各类优惠方式;五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数智时代的新型征管体系;六是按生产地原则征收增值税,依消费地原则分享增值税收入。
9.《财政纵向失衡对创新驱动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作者:廖直东,《当代经济》2024年第9期)
主要观点:创新驱动发展是支撑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基于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双重视角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对创新驱动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存在创新数量效应和创新质量效应,财政纵向失衡会显著地抑制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创新质量效应,但并不影响其创新数量效应。从创新投入的视角分析发现,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对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资金投入都有积极影响,但财政纵向失衡抑制了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积极作用,引致财政纵向失衡对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之间产生分异。因此,为提升创新驱动政策有效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适度降低财政纵向失衡;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保障财政科技投入;总结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经验,纵深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
10.《以税收治理数字化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于海峰,《税务研究》2024年第8期)
主要观点:数字经济时代的征税对象和收入分配体系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变化,税收治理需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有力有效服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税收治理数字化主要涉及三个维度的数字化,包括税法规则与制度体系数字化、税收征管与服务体系数字化以及税务信息与组织体系数字化。基于此,推动税收治理数字化实际上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至少需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一是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三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四是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税务部门需从理念、技术以及管理三个方面着眼加快税收治理数字化变革,才能以税收治理数字化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1.《财政透明促进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了吗?——基于2013—2020年90个城市的分析》(作者:邝艳华、李妍妍、梅健炜,《公共行政评论》2024年第3期)
主要观点:预算公开的目的是让政府能够被看见,促使政府向公众负责任。但这个逻辑的成立不仅依靠政府主动公开预算信息,更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其中,主动查阅预算信息。而近年来,关于我国线上预算公开的公众参与情况的研究较为缺乏,也没有分析我国努力提升的财政透明度对公众参与产生的实际影响。基于此,论文搜集了2013—2020年90个城市预算公开中公众参与度和财政透明度的数据,开展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存在着共同代理困境。财政透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地提高公众参与度,政务微信公众号中的预算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度,构建“预算公开—公众参与—政府回应”的问责机制,建议拓展预算公开途径,站在公众角度整理预算信息,畅通反馈途径。
12.《活跃资本市场目标下资本利得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作者:葛立宇、钟佳琪、吴金燕,《税务研究》2024年第4期)
主要观点: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需要夯实支撑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基础。当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资本利得或资本亏损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总结国际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提出资本利得税收政策的完善建议:对机构投资者的股票、基金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并根据所得类型和股票、基金持有期限实行差别化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和资本亏损分类弥补与结转制度;对个人投资者,短期内可延续实施对其股票、基金资本利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待条件成熟时可在设立股票、基金资本利得免征额的基础上,对其长期资本利得实行更优惠的税率,并考虑实施个人投资者资本亏损扣除制度。
13.《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考察》(作者:于井远,《税务研究》2024年第1期)
主要观点:本文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劳动收入份额视角,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政策实施后,试点企业相应增加了员工雇佣人数并提高了平均薪酬;此外,政策效应对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为进一步释放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建议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提升政策覆盖面;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门槛;试行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退税流程,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